中文EN
锚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扎实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2023-09-08 来源:《社科院专刊》2023年9月8日总第658期 作者:王恰
分享到:

  2023年8月15日,在首个全国生态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是关系民生福祉的重大社会问题。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注重同步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以“双碳”工作为引领,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持续推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碳达峰碳中和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阶段性目标使命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阶段性目标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开展了能源生产与消费革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等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面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国内资源环境约束以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国家主席习近平先后在2015年11月的气候变化巴黎大会、2020年9月的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2020年12月的气候雄心峰会上向世界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1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提出,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党的二十大报告全面系统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指出十年来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围绕“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部署了多项任务。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明确了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到2030年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并实现稳中有降。到2060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全面建立,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0%以上,碳中和目标顺利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境界。

  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

  能源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主战场。积极发展非化石能源,严格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加快能源结构调整优化,提高能源利用消费,有利于从源头上解决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气候变化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资源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奢侈消费造成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资源使用这个源头抓起”“必须在转变资源利用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上下功夫”“必须采取一些硬措施,真抓实干才能见效”。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出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陕西榆林、山东东营、内蒙古呼和浩特等地考察调研,了解煤炭综合利用、胜利油田创新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等情况,提出“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要把促进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有序发展光能源、硅能源、氢能源、可再生能源”,“要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传统能源逐步退出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的基础上”等重要论断。新时代十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水电、风电、光伏、生物质发电和在建核电规模已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我国生产的光伏组件、风力发电机、齿轮箱等关键零部件占全球市场份额70%,形成全球领先的技术产业优势。截至2023年上半年,我国非化石能源装机达到13.8亿千瓦,占全部装机容量的50.9%,历史性超过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硬仗,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将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完成最高碳排放强度,挑战是巨大的。首先,煤炭在我国能源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和压舱石作用短期内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为49.8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占比56.9%。在煤炭消费总量中,火力发电中间消费占52.3%,炼焦中间消费占16.3%,供热中间消费占9.1%。尽管近年来非化石能源装机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但是火电仍然稳居我国第一大电源,在电力结构中占到70%左右。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火电仍然要承担不可替代的电力兜底保障作用和调峰调频作用。其次,能源资源分布与能源主要消耗地区存在明显的分布不均衡问题,跨省调配受输送能力、储备能力、交易壁垒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从全国来看,西北、华北、东北“三北”地区煤炭资源、油气资源、风力资源、太阳能资源均比较丰富,是主要的能源外送区。西南地区水电资源丰富,川渝地区天然气资源丰富。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却普遍缺煤少油,能源自给率低。再次,随着新能源发电占比不断提高和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发电侧出力和用电侧负荷都具有间歇性和随机性的特征,需要保障不确定发电与不确定负荷双向匹配,这给电力系统的电力电量平衡与安全稳定运行带来新的挑战。最后,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还面临着能源法律法规与技术标准不完善、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不健全、新能源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卡脖子、创新能力不强和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等问题。

  做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大文章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统筹发展和安全、发展和减排,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扎实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能源保障。现阶段,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积极发展非化石能源,形成绿色低碳多元的能源供应新格局。加快西北地区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风电光伏基地建设,着力推进中东部地区利用工业园区、公路铁路沿线、废弃矿区、公共建筑和工厂厂房等土地资源进行分布式风电和太阳能开发,有序推进沿海地区海上风电和核电开发,鼓励粮食主产区、林业三剩物富集区、畜禽养殖集中区探索生物质能多元开发利用,积极推动抽水蓄能、新型储能、氢能、地热能发展。

  二是加快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步伐,引导和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对于钢铁、石化、化工、建材等行业,要加快实施绿色化升级改造,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减少废弃污染物排放。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推进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增强制造业竞争优势。加快建设综合立体交通网,提高铁路、水路在综合运输中的承运比重,加快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船发展。加强建筑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大力发展节能低碳建筑,加快北方地区热电联产供暖、工业余热供暖以及各类清洁能源供暖规模化发展。

  三是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清洁能源在更大范围内的互补互济和优化配置。统筹规划建设全国油气干线管网,加快区域支线管网建设,补齐重点地区输送能力短板,推动形成“全国一张网”。加强煤炭、油气储备能力建设,持续提升全国应急备用和调峰电源的能力。完善电网主网架布局和结构,稳步推进大型清洁能源基地的清洁电力外送,有序建设跨省跨区输电通道重点工程,提高现有存量通道输送可再生能源电量比例。加快智慧电网、智慧电厂建设,鼓励建设源网荷储一体化、多能互补的智慧能源系统。加快清洁能源存储调节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地发展灵活分散的中小型抽水蓄能电站,支持各类新型储能规模化应用。健全能源综合监测体系和能源安全预警协同机制,加快建设以电网、油气管网及重点能源供应企业为主体的区域能源供应监测平台,提升安全风险防范和应急管控能力。

  四是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稳妥有序推进全国碳市场建设。完善地区、行业、企业、产品等不同层面碳排放核算核查标准。加强能源、工业、交通运输、城乡建设、农业农村等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标准修订。完善碳交易相关法律和标准,逐步扩大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建立健全能够体现碳汇价值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服务保障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如期实现。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吴屹桉(报纸)赛音(网络)

Baidu
map